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

重現蝴蝶峽谷美景—吳克信、羅清雄

 羅清雄除了致力生態保育,也投入各項傳統文化重建。(劉家銘攝)

投入生態保育與導覽改變了吳克信的生活。(陳文學攝)



【記者劉家銘報導】被譽為台灣三大蝴蝶峽谷之一的眉溪部落,時常能看見蝴蝶翩翩飛舞的身影。但這樣的場景並非一直存在,該地曾因人們大量捕捉蝴蝶、環境改變致使蜜源植物消失,造成蝴蝶數量短少許多,近年來透過部落的族人慢慢復育,才重現蝴蝶谷原有的樣貌。
現年53歲的吳克信和51歲的羅清雄是在地知名的蝴蝶生態解說導覽員,從小就與蝴蝶生活,也曾以捕捉蝴蝶貼補家用,後來長大至外地工作,幾年前回到部落,剛好搭上社區發展結合培育蝴蝶生態解說人才的計畫,於101年開始上課,重新學習蝴蝶的各種知識,在特有生物中心彭國棟老師教導及帶領下,展開辨識及調查蝴蝶的工作從認識蝴蝶種類和其食草開始,接下來找蝴蝶卵,學習到環境倫理和生物多樣性。
吳克信說,小時候認識的蝴蝶都是成蝶,只知道母語的名稱,因為課程而深入認識蝴蝶,重新燃起對蝴蝶的熱情及對生態保育的使命感,除了越調查越有興趣,也結交了許多新朋友,還因此學習操作電腦、做PPT簡報、修圖、相機拍照等應用,現在蝴蝶導覽解說成為自己的副業,他也發展出一套自創的真善美、土肉桂原則:秉持提供真實資訊、維繫人與自然良善的關係、介紹自然的美;還要結合本土文化。
羅清雄十分贊同生態導覽解說要結合本土文化理念,他說,蝴蝶食草和原住民文化習習相關,如地瓜葉、樹豆、馬告、檳榔心等食物,都是族人平常會食用的植物。在解說時融入部落的食衣住行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,所以他常去請教老人家過去如何使用蝴蝶食草,也了解了過去沒有鹽巴時族人如何使用鹽膚木、要用肥皂洗手拿無患子等等,讓人聽的津津樂道。
二人對各種復育蝴蝶方式頗有心得,羅清雄表示,種植蝴蝶食草是常見且有效的方式之一,但面對林務局的林相變更、天然災害、農家打藥等會影響蜜源植物的生存,執行起來也相當不容易。以前會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拍到特別的蝶種或是卵的照片,但常常隔天再去看時,蝴蝶或卵就不見了,後來分享照片時都很小心,避免有心人士破壞;現在也積極勸導遊客賞蝶時以拍照代替捕捉,經過四年復育與勸導,今年已不見捕捉蝴蝶的人,而且蝴蝶數量從2013年的120種,2014180種,提升到205種,成果斐然。
吳克信和羅清雄雖然蝴蝶知識及實務導覽經驗豐富,但他們並不以此為滿足,還想多充實自己,發展充滿生態特色的部落微旅行;也希望來年培育國小種子人才,讓部落中的孩子從小就可以認識蝴蝶、蜻蛉、青蛙、螢火蟲等等,並持續尋找「以前只有在圖鑑和昆蟲博物館看過,現在都無蹤影」的眉溪小灰蝶、仁愛綠蛺蝶、霧社燕灰蝶等以本地命名的蝴蝶,他們說:「希望能親眼看見牠們飛翔的身影,再創眉溪蝴蝶峽谷新的生命力。」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